top of page
  • ©ibdoctrine.org

《与神相交》第一册(重译)第四章

哥林多前书 13:1-3

属灵生命:正确的思想和动机


你的思想决定了你的为人。思想不好,人也好不到哪儿去。思想高尚,人也高尚。思想狭隘,人也狭隘。思想以自我为中心,人也就以自我为中心。什么都不想,就什么都不是。思想与神不一致,就不能成为伟大的信徒。思想与神一致,就能成为伟大的信徒。“其思即其人。”(箴言 23:7a)一切的思想和动机都源自你的魂,最终决定你的真我。一些基督徒认为正确的行为会带来正确的思想。然而,许多基督徒的行为看似很有道德,可他们的思想却是邪恶的、他们的动机也是不纯的。又因为行动存在于魂的外部,行动也就不会产生思想和动机。如果行动能够产生思想和动机,行动就必须能够创造词汇和概念,但行动并不能够产生字词和概念,行动也就不能产生思想和动机。恰恰相反,正确的思想和动机确实能够带来正确的决定和行动。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基督徒的行动是正确的,但他的思想和动机却都是错误的,他就没有按神的旨意行。就如同经文所指出的,这样的基督徒什么都不算,而且什么都没做成。对基督徒来说,唯一正确的动机就是爱神。基督徒的动机如果是为了获得人的认可,为了获得地上的祝福,为了获得永恒中的祝福,又或者是因为害怕受到管教,他的动机就是错误的。爱神才是唯一正确的动机。


哥林多前书 13:1 “我若[ean,意为“假设”]能说人间的方言,甚至天使的语言,却没有爱[agape],我就成为鸣的锣、响的钹一般。”


在1-3节经文中,保罗给出了三个假设场景。语气为假设语气的希腊文语助词ean和否定句“却没有”共同构建了一个假设场景。没有人懂天使的语言,也没有人能够凭信移山,这些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实际上,这都是运用了夸张手法以取得夸张效果的假设句。


为了向哥林多港口登陆的异邦犹太商人传福音,哥林多城许多信徒都被圣灵赐予了说方言(外语)的恩赐。教会中没有获得说方言恩赐的信徒因此起了嫉妒之心,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哥林多前书14章有所提及)伪装有说方言的恩赐。令人惊奇的说方言恩赐让哥林多人想起了他们崇拜异教的文化背景。在西比拉(古希腊的女先知,即神谕者)和狄俄倪索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与古罗马人信奉的巴克斯相对应)的异教崇拜中,信众常常会进入精神恍惚的状态,口出毫无意义的言语,做出情绪化的举动(例如击钹)。哥林多人将圣经中说方言的恩赐与他们过去的经历联系到一起。他们认为,会说方言的信徒就是伟大的信徒,因此,许多人伪装有说方言的恩赐。保罗不仅否定这些信徒伪装的说方言恩赐,而且还清楚说明,除非信徒在灵命上有成长,否则,信徒就算会说方言,也没有任何意义。意思就是,信徒若空有属灵恩赐而没有爱德,这恩赐就毫无意义。


虽然从未有人说过天使的语言,保罗仍然知道,天使确实会用语言交流。显然,天使的语言要比人类的语言复杂得多,所以,如果有人能掌握一门天使的语言,就说明这人比其他人优越。保罗运用夸张手法,强调了爱德的重要性。假设一个传教士能说、能写流利的韩文、泰文、中文还有好几门天使的语言,这能说明他就一定是位伟大的传教士吗?答案是否定的。他若没有爱德,也就是没有对神的回应的爱以及对人的无条件的爱,他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他什么都不算,什么也没做成。


古希腊和古罗马没有超市,所以商贩会推着手推车行走在大街小巷,贩卖产品、物品。因为大多数的住宅都有一道围墙围着,商贩就要找个方法让家庭主妇知道他们已经到了。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拿两片钹相击,使其发出十分刺耳的声音。这种只为引人注意的行为就好比有属灵恩赐却没有爱德的信徒。没有爱德,信徒的动机就会出于傲慢,总想引人注意,总想自夸自擂。这就与约翰福音 16:14所说的“圣灵要荣耀基督”相互抵触。我们必须将这一原则与我们的属灵生命联系在一起,要持续以爱德作为我们行一切事的动机。在生活中,无论是家庭、工作、教育、休闲、服侍还是灵命,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必须出于爱德,出于由爱德而来的取悦神的渴望。


爱德(agape)包括对神的回应的爱以及对人无条件的爱。对神的回应的爱指的是思想,不是情绪。“你们若爱我,就会遵守我的命令”(约翰福音 14:15)因此,我们能做到爱神之前,必须了解神所有的命令并且遵守这些命令。了解和遵守都与思想有关,与情绪无关。对人无条件的爱有两面。一方面指的是不被针对他人的情绪上的罪所辖制,例如憎恨、苦毒、嫉妒、敌意等等。另一方面指的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他人,通常有友好、亲切、宽恕等外在表现。


我算得了什么!


哥林多前书 13:2 “我若[以夸张手法描述的假设情场景]有先知讲道的能力,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齐备的信心,使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了什么。”


这节经文对保罗本人的描述有一部分是真的,有一部分是假设的。但这不是重点。保罗是用假设句将他自己当成一个例子。保罗和彼得、约翰一样,确实有先知讲道的能力(保罗预言教会将来会被提到云里(哥林多前书 15:51-54;帖撒罗尼迦前书 4:15-17)。他还有知识的恩赐,明白尚未编纂成书的各样奥秘、预言以及别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后来新约中的信息。


希腊文单词musterion指的就是希腊兄弟会与姊妹会中的神秘教导。这些教义或者说奥秘只为会员所知。在教会时代,一个属灵的新的兄弟会诞生了,这个兄弟会就是神的王室家族,王室家族中流传着独有的奥秘。因为一部分教导是教会时代基督徒特有的教导,所以保罗就选择用musterion这个词来描述这部分教义。主的王室家族是一个有其独特教义的独家俱乐部。耶稣基督的人性是第一个受到圣灵充满的人,祂又将这种力量赐予教会时代的全体信徒。耶稣基督任命我们为祂的使节,作祂的代表,而我们也因着圣灵的施洗而成为祂的王室祭司。这些都是至高无上的特权,是神所能赐予信徒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就连旧约时代的伟大信徒——如摩西、亚伯拉罕和大卫——也没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我们的身体还是圣父(以弗所书 4:6)、圣灵(哥林多前书 6:19)和主耶稣基督(歌罗西书 1:27)居住的圣殿。这是教会时代所独有的,是空前绝后的。


属灵恩赐有许多种,不仅有明白奥秘教义的特殊恩赐,还有知识的恩赐。一部分信徒被赐予明白新约中所有知识的恩赐。必须牢记一点,就是教会时代的初期并没有出现新约圣经。那么,生活在当时的基督徒如何学习新约中的教义和原则?这就要用到知识的恩赐,这一恩赐为当时的基督徒提供了我们如今通过新约学到的有关属灵生命的知识。在这节经文中,保罗还夸张地说到“可以移山的信心”。新约成书前有一种临时的信心恩赐。这种临时的属灵恩赐必须跟信靠与安息的操练——也就是凭着信心行走——区分开来。信心的恩赐是圣灵赐给教会时代初期信徒的临时属灵恩赐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临时恩赐,哥林多前书 12:28还有本文提及的一些经文都有讲到。因为当时没有新约圣经,所以这些属灵恩赐就是不可或缺的。这些恩赐就相当于新约圣经的替代品。新约的最后一卷书完成于主后96年,之后的编纂工作还花费了数年时间。不过,虽然教会时代初期有信心的恩赐,但没有人会用信心来移山。这没有任何属灵上的意义。记住,这一整段经文都是假设性条件句,保罗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阐明他的观点。保罗要论证的,是属灵生命的伟大之处在于爱神,不在于基督徒拥有什么样的属灵恩赐,也不在于基督徒的行为。因为教会时代初期的临时属灵恩赐都很令人惊奇,所以保罗就要通过夸张的手法使信心的恩赐显得更胜一筹。借助这种表达方式,保罗写下了戏剧效果更为强烈的总结陈词。就算你身怀令人惊奇的属灵恩赐,就算你能够移山,你若没有爱德——就算不了什么。


阿伽门农的卑微


保罗在写“我就算不了什么”时,用到了古希腊文outhen eimi。在圣经的众多作者中,会这样表达的只有保罗和路加,而保罗只在哥林多前书13章两次用到这样的表达方式。保罗此举是希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认识到哥林多信徒和希腊悲剧英雄之间的相似之处。


希腊悲剧中有一位野心勃勃、自私自利的国王,名叫阿伽门农。阿伽门农有一个可爱迷人的妻子,名叫克吕泰涅斯特拉。他们有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儿,名叫伊菲革涅亚,还有一个儿子。尽管生活美满,阿伽门农却仍不满足。他想成为一名伟大的英雄,因为他所处的年代是英雄的年代。当迈锡尼人与特洛伊人爆发战争,阿伽门农即任统帅,统领迈锡尼的海陆两军——阿伽门农终于等来了当英雄的大好机会。然而,迈锡尼军队备战期间发生了一场灾难,这场灾难很有可能让阿伽门农失去统领的位置,继而错过成为伟人的机会。迈锡尼人的船只大量聚集在奥利斯港口,却因风向不对而无法从奥利斯港口启航前往特洛伊。当时的希腊宗教会献活人为祭,还会崇拜恶魔,这些活动都是由神殿的祭司主持。船只在港口滞留数日后,这些祭司前往觐见阿伽门农,并告知阿伽门农,风向不对的缘由是有士兵误杀了专门用来献给女神阿耳忒弥斯的圣物,阿耳忒弥斯一怒之下就让风止息了。为了平息女神的怒气,阿伽门农必须作出巨大的牺牲——献上他的女儿作为祭品(伊菲革涅亚非常敬重父亲,她请求陪同父亲一同登船,并得到同意)。


阿伽门农本可以拒绝为这邪恶的宗教谋杀自己的亲生女儿,表现真正的伟大,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如果这样做,就很有可能失去海陆两军统帅的位置,他的英雄梦也就无法实现。阿伽门农对成为英雄的欲望甚至超过了对女儿的爱,他竟允许祭司割开亲生女儿的喉咙,将她焚烧献给阿耳忒弥斯。士兵们都认为阿伽门农的做法是伟大之举,但阿伽门农的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却不这么认为。当她听闻女儿残遭杀害,她的心中便充满了苦毒。战后,阿伽门农凯旋归来,在迈锡尼受到了英雄式的欢迎。等候他回来的还有他可爱的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表面上假装仍然爱着阿伽门农,实际上,她的内心充满苦毒,一心想要复仇。等到阿伽门农回到王宫,克吕泰涅斯特拉已经为丈夫备好了热水洗澡。当阿伽门农在热水池中放松下来,克吕泰涅斯特拉趁机用网罩住阿伽门农的头,并在情夫埃癸斯托斯的帮助下将阿伽门农砍成了碎片。阿伽门农对功名的贪欲最终使他一无所有——什么也不算(outhen)。


受错误动机驱使的信徒的卑微


神爱基督徒已有亿万年。祂给了基督徒属灵生命,让基督徒能回应祂的爱。然而,大多数基督徒都在做些什么呢?他们为许多事情分心,这让他们根本无法加增对神的爱。分心是现今基督徒的悲剧性缺陷——他们不但没能成为伟大的英雄,反倒成了失败者。如果信徒能够不断学习神的话语,他终有一天会建立起对神的爱。他也许不会因此而名声大振,也不会成为世人眼中的伟人,但在神的计划中,他终将成为伟大而高尚的信徒,因为他能够回应神的爱。


不过,大多数信徒都像阿伽门农。他们想成为伟人。他们如此渴望获得财富、晋升、认可、成功还有爱情,其它的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此,他们都不会花时间了解神、了解神的计划。当他们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们或许达成了许多目标——包括满足他们自私罪性的所有欲望——但他们若没有回应神的爱,就与阿伽门农毫无区别,他们什么都算不了。你即使有教会时代初期所有令人惊奇的临时恩赐,却没有爱德,你就算不了什么——毫不重要、毫无影响力。什么都算不了的人通常都是不快乐的。因此,那些不爱三位一体真神的教会时代的信徒都会变成毫无喜乐、一无是处的人。你可能非常讲道德,你可能是十分有名的牧师或传教士,你可能将百分之三十的财产捐给了基督教慈善团体,你可能从清晨祈祷到夜晚,但是,你若不爱神,你就什么也算不了。


哥林多前书 13:3 “我若将所有的财产救济穷人[直译自希腊文单词psomizo],又舍己身被人焚烧[殉道]以致我能夸耀[kauchesomai],却没有爱,仍然对我无益。”


在哥林多前书 13:1-2,保罗讲到,一个人就算有好几样特别的属灵恩赐,却没有爱德,他就算不了什么。在这节经文,保罗讲到,一个人就算做了“极好”的事,甚至牺牲自己,他的动机若不是出于对神的感激、敬重和仰慕,他就什么也得不到。


将财产全数捐出是十分慷慨的行为。在保罗所举的这个例子中,基督徒将所有的财产如数捐出,变得一贫如洗。这就是巴拿巴所做的事(使徒行传 4:36-37)。希望跟随保罗旅行布道的巴拿巴是一个富有的地主,他的灵命极好,全然信靠主的供应。他决定卖掉所有的产业,将所得的钱都拿来救济耶路撒冷城内的贫困基督徒。但是,亚拿尼亚和他的妻子撒非喇(使徒行传 5:1-10)看见巴拿巴捐出所有财产而得到众人的称赞(巴拿巴对此并不在乎,他只希望讨神喜悦),就心生妒嫉。他们为了博取赞扬,就在捐献的事上撒谎,跟彼得说他们变卖田产所得的钱全都拿来帮助贫困的人。有一件事需要注意——没有人叫他们变卖田产,也没有人叫他们捐钱给贫困的人。这是他们自己的主意。就因为巴拿巴将田产全部变卖并将所得的钱全都捐给贫困的人,他们也决定做同样的事,这样他们就能像巴拿巴那样获得众人的称赞。只是,他们并不愿意像巴拿巴那样将钱全数捐出,也就是说,为了获得称赞,他们就在捐献的事上撒了谎。


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并非因贪欲和撒谎而在一夜之间变坏的伟大基督徒。他们从未过上属灵的生活,从未与神相交,一直受撒但的思想所影响:“彼得说:‘亚拿尼亚,为甚么撒但充满了你的心?’”(使徒行传 5:3a)撒但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让他的思想和价值观充满信徒的意识流。


属灵生命是一种思想系统,而撒但也自有一套与思想相关的假属灵生命。基督徒如果一直与神相离,就会渐渐沾上撒但的那一套思想。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就是这样。他们的谎言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行动,而是一生与神相离的结果。许多基督徒都像亚拿尼亚和撒非喇。他们行了许多善举,却是出于错误的动机,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与主建立关系。他们觉得自己为主做了许多事,但实际上,他们什么都没做成。终有一天,他们也会默默无闻地死去。


这节经文有不同版本的译文,这都是根据抄本而来。一部分抄本用的是kauthesomai(意为“焚烧”)一词,而另外三份最为可靠的安色尔抄本(羊皮纸抄本)——主后4世纪的梵蒂冈抄本、西奈抄本,以及主后5世纪的亚历山大抄本——所用的词都是kauchesomai(意为“夸口、荣耀”)。而且,最为重要的蒲草纸抄本之一——蒲草纸抄本P36(即主后3世纪写成的切斯特·比替圣经残卷中的其中一份)——所用的词也是kauchesomai(意为“夸口、荣耀”)。无论是最为著名的安色尔抄本,还是最为可靠的蒲草纸抄本,这两本抄本都没有用到kauthesomai(意为“焚烧”)一词。此外,kauthesomai是未来条件假设语气,这种语法形式在圣经时代以前并不存在,直到拜占庭时期(主后4-15世纪)才出现。Bruce M. Metzger在著作A Textual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中写道,“kauthesomai(未来条件假设语气)一词虽然在拜占庭时期偶有出现,从语法上看却是一种异形,保罗不可能使用这样的词(Blass-Debrunner-Funk, para.28; Moulton-Howard, p. 219)。”是一个生活在拜占庭时期的抄写员故意改动了这个词。他只需要改换一个字母就能达到效果。他将希腊字母chi改为theta,小小一点改动,整个词的意思都变了。问题在于: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最为合理的解释是,要为此事负责的抄写员对基督徒的殉道行为特别感动,他并不同意保罗对殉道行为的负面说辞。在某些情况中,神准许某些伟大的信徒以身殉道,让祂因此而得着荣耀。成熟信徒的殉道,是出于对人的无条件的爱(甚至包括对迫害者的爱),以及对神的个人的爱。


在这节经文中,保罗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许多信徒都是为了荣耀自己而殉道。保罗对教会时代初期许多信徒的殉道行为抱有怀疑,他警告哥林多的信徒,一个人就算以身殉道,却没有爱德,那么,这人的殉道就是毫无意义的。保罗在这件事上做文章,是因为有一部分哥林多信徒明显故意殉道。kauchesomai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夸口”或“以己为荣”。在这里,保罗所针对的就是凭殉道一事夸口的基督徒。这些基督徒的属灵生命都一败涂地。这些信徒一辈子都在属灵上的失败中度过,他们以为,只要殉道,他们就能成为伟大的信徒,就能在永恒中获得极大的奖赏,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殉道这个行为本身是有功绩的。如果殉道这一行为带有功绩,那么殉道者当然可以夸口。再者,如果殉道这一行为带有功绩,信徒殉道就能荣耀神。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功绩不在于殉道,功绩在于伟大的信徒殉道时对教义的应用。


希腊文中最为复杂的当数主前5-4世纪的古希腊文。这是雅典人所用的语言,也为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人所用。不过,在新约圣经书写的过程中,通用希腊文——一种相对简单的希腊文——才是普罗大众使用的语言。因此,新约的一部分作者用的是古希腊文(例如路加,还有希伯来书的作者),另一部分作者则是古希腊文和通用希腊文交替使用。保罗精通此道,所以,在这段经文中看到两种不同的希腊文出现,这不足为奇。


“空无(nothing)”在古希腊文中是outhen,在通用希腊文中则是ouden。这两个词意义虽然完全相同,却也能传达些微的差别。在这段经文中,保罗先是用古希腊文outhen,然后才用较为简单的通用希腊文ouden。保罗就借着这区区两个词讲述了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在经文的第2节,保罗使用outhen一词,将基督徒比作希腊悲剧中的英雄人物。这是十分必要的,为的是说明信徒有可能成为属灵英雄,也有可能成为属灵悲剧的失败者。阿伽门农什么都不算(outhen),因为他傲慢、贪求名望。他也什么都没得到,还以极其不光彩的方式死去。没有属灵生活的基督徒什么都不算,什么都没得到(ouden),而且还会在最重的惩罚下死去(腓立比书 3:19;约翰一书 5:16)。由较简单的ouden一词可见,基督徒若没有出于正确的动机荣耀神,与阿伽门农的失败相比较,这种失败却是可悲得多。

bottom of page